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977【文教政策调整】 (第5/7页)
就得划清户籍和学籍。许多海外移民,户口还在原籍,只是寄籍于海外。不划清户籍而设附榜,恐怕有闽粤士子,却去海外考试。” 高考移民,在明代就已经很常见。 清代的台湾就更明显,台湾最初几个进士,全是福建人和广东人。 “此事不易。”户部尚书郭舜禹说。 赵瀚说道:“不易也要做,让海外移民,尽快确定户籍。继续保留原籍也可,但子女不得参加附榜科举。一旦被发现寄籍科举,剥夺三代科举资格。而在海外落户的,他们的大陆土地,可赠给家属或亲戚,官府不要强制收回,否则没人愿在海外落户。” 独自移民的,田亩自然留给大陆亲人。 举家移民的,说是赠予,其实变相承认土地买卖。 郭舜禹说道:“还得配合赋税政策,落籍海外的,赋税数额不变。寄籍海外的,额外增加田赋!” 这时又没户籍联网,双户籍肯定能钻空子。 但移民长期在海外,长久下来,他在大陆的土地,自然而然就变成亲属所有。举家搬迁的,那就更保不住,多半被亲友或邻居给占了。因此双户籍,并不能带来什么收益,还不如到外海官府把户籍落实清楚。 而且海外进士名额,目前仅有一个,科举移民也收益不高。 基本可以搞定海外户籍问题,个别漏洞,忽略不计。 今天的御前会议,基本都跟教育有关,毕竟刚刚考完殿试。 赵瀚问道:“来自中榜和北榜地区的官员,陆续上书,请求调整进士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