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984【工部还有配套发明】 (第4/6页)
说实话,印刷术一旦形成改进惯性,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,中国的研发速度肯定比欧洲快。因为汉字印刷太繁琐,而欧洲的字母却简单,欧洲对印刷术的改进需求没那么迫切。 看工部官匠们的表现就知道,他们缺的只是欧洲合金活字配方。 有此配方,啥想法都冒出来了。 利用配方的合金特性,铸字炉的研发顺理成章,欧洲反而没有这种需求,因为欧洲人不需要那么多活字。汉字排版也是大问题,欧洲铅合金配方既然好用,而且浇铸也方便,自然而然的想着要搞出浇版,这放在欧洲也不是什么急迫需求。 就好像某些热带地区,土地一年三熟,躺平了也能靠天吃饭。 而温带国家,需要面临各种天灾,在解决问题的同时,就能带动政治和科技发展。 正因为汉字印刷困难,才可快速催动印刷术的改进。前提是,需要一个着力点,即古腾堡的合金配方,眼下一系列技术改进,都围绕着合金配方在进行。 历史上的满清,禁止洋人私造活字,合金配方一直没传进来。而明代的传教士,致力于编写中文宗教书籍,直接让中国书商帮忙印刷,根本没财力和精力自己印书。明清两代,完美错过了铅合金活字的传入。 一直到清末,朝廷啥也管不了,铅活字才在中国出现,并且狂飙突进的发展起来。 楚王赵匡枰忙得一逼,把《楚王文艺》都交给武锐和金圣叹负责。他亲自去联系蒸汽机制造厂,并拿出铸字机(其实是铸字模)设计图,定制全新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