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0689章 某国输出的芝加哥男孩 (第2/4页)
法成立的机构,细说前世今生起来有点复杂,因为其不同于大通银行、摩根银行、花旗银行、米国银行等等商业银行,而是在大萧条期间成立的,专门解决想买房的米国人所需贷款的需求,运营的时候稳健第一。 经过几十年,米国储蓄和信贷银行逐渐形成了非常保守的“三·六·三”模式,即米国储蓄和信贷银行向储户支付百分之三的利息;向放贷借贷者收取百分之六的利益;每天下午三点下班,然后高管们就可以去打高尔夫球了,因为运营模式已经被限制死了,人闲嘛。 不过,一九七零年代的全球经济秩序剧变,所带来的一系列形势变化,促使米国正府先后取消了对米国储蓄和信贷银行的限制,包括储户存款利息百分之三的上限,可以涉足收益高于房贷的其它投资。 如此一来,在资本贪婪的驱动下,米国储蓄和信贷银行的运作激进起来,感觉什么赚钱就砸钱,甚至包括种牛库这种听起来有点冷门的领域,因为几十年积累下的底子堪称雄厚,足够挥霍一段时间,可最终还是要爆雷。 米国储蓄和信贷银行的存款,那可真是老百姓的血汗钱,到时候,所有人都会成为众矢之的,像尼尔·布殊这种靠着家族底蕴坐上高管职位的人,只会更加敏感。 高弦的意思是,尼尔·布殊这次出来转转,亲眼见识一下拉美各国若隐若现的债务危机,起了敬畏之心,好尽快撇清关系。毕竟,布殊家族自己也有生意嘛,犯不着在外面惹上一身sao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