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70 (第3/4页)
,那他就算把一辈子都耗上,也不见得够用。所以只能挑紧要之处。 什么是紧要之处?或是南来北往,商埠繁华;或是地势险峻,兵家必争;或是沃野千里,物产丰富……这些地方都是朝廷所重之地,自然也是他首要的观察目标。 而在既定目标之中,位于中原要冲之地的那些,早就被古往今来无数人记录过,有着反丰富而翔实的记载和数据,不需要他锦上添花。所以余敏程将自己的目标定在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几个地方。 余敏程出身不低,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,成为京中有名的神童,并没有出外游学的经历。不到二十即高中进士,入朝后在翰林院读了三年的书,第一人官便进了御史台,也不曾外放过。 所以这一路走来,虽说是在办差,但他自己也颇有所得。 古人云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 天地万物,便尽在其中。 许多从前只是纸上谈兵的内容,结合现实之后,又会生出新的东西来。他将自己的这些想法也都一一记下,一边走一边记录,整理成奏折的形式递送回朝廷,表示自己并没有懈怠,一直在忙着呢。 一开始还盼着皇帝传召自己回京的圣旨,到后来反倒渐渐洒脱了,只是这种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。 而根据他收到的消息来看,皇帝虽然没有给过他任何回复,但他的奏折应该是看过的。其中一封讲东南渔业的,甚至还被皇帝拿出来示诸廷臣,认为颇有见地。 但余敏程恐怕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,最终让自己还京的,不是那些山川水文地貌的记录,而是一篇散文。 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西南时,听说某地夜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