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六十八章 罗冶的人来了 (第2/5页)
靠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支出。在国营大厂里按常规需要花一万元成本的产品,在他这里连五千元都用不了,节省下来的钱,自然就成了他与那些合作者的利润。 这一回,李国英安排业务员在罗冶拿到了两台压力机的订单,他没有交给自己的车间去生产,而是转到了田祥生的企业里来。田祥生粗算了一下,表示只要花30万,就能够把两台压力机造出来,而罗冶支付的费用是70万,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从这笔业务中赚到足足40万的利润。 这40万元钱,当然不是李国英和田祥生两个人所有的。李国英要用榆重的名义与罗冶签约,绕不开分管生产的副厂长易耀忠。罗冶的设备款打到榆重的账户上来,李国英要把这笔钱再转到田祥生账上,则需要分管财务的副厂长郑群配合。除此之外,还有财务处长、办公室主任、去罗冶签约的业务员等等,都是这件事的知情人,李国英肯定要拿出钱来给他们封口的。 这样的事情,在榆重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。在方成举当厂长的时候,这种事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。按照李国英之流的逻辑,这是他们联系来的业务,只是借榆重转一下账而已,充其量给厂里交点管理费就行了,能算什么腐败呢? 田祥生的企业根本上不了台面,如果以田祥生的名义去接业务,如罗冶这样的大国企是肯定不会答应的,所以李国英必须通过榆重来转手,才能把这笔业务拿到手。由田祥生制造的设备,最终会打上榆重的标记,发往罗冶,在罗冶那边看来,就是向榆重订了货,并且收到了成品,一切手续都是完备的。 田祥生这家小作坊的技术水平,与榆重肯定是无法相比的,再加上偷工减料,设备的质量可想而知。一旦用户发现产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